進入2022年,電池新能源產業延續去年高景氣,相關訂單不斷落地。據電池網不完全統計,2022年一季度,包括鋰電池、正負極材料、銅箔、鋰電設備在內的相關新公布訂單已達45個。
動力電池頭部企業長單持續
從全球來看,3月31日,韓國機構SNE Research發布2022年1-2月全球電動汽車電池使用量,排名前十的企業市占率達91.3%,且均來自中日韓。其中,中國企業占據六席,前兩月裝車量均實現了翻倍增長,市占率達56.4%。
從國內來看,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發布的動力電池月度數據顯示,1-2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共計41家動力電池企業實現裝車配套,企業數量與去年同期一致,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動力電池企業動力電池裝車量分別為23.3GWh、25.8GWh和28.3GWh,占總裝車量比分別為78.2%、86.3%和94.7%。
上述數據顯示,動力電池市場供應主力依舊高度集中在頭部企業,且從2022年一季度鋰電產業新公布訂單來看,優質客戶資源也同樣在向頭部企業集中:
寧德時代與一汽解放簽署《五年供需聯動協議》,加強雙方在動力電池產品供應端的緊密合作;遠景動力將為奔馳純電SUV明星車型EQS和EQE提供動力電池模組,助力奔馳加速實現全面電動化轉型和“2039碳中和愿景”;億緯鋰能被選定為博世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供應商;捷威動力與奇瑞新能源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奇瑞新能源擬采購捷威動力未來3年共計約50億元金額動力電池。
國產鋰電設備頻接單
鋰電池訂單不斷的同時,據電池網近日統計,2022年一季度,以比亞迪、欣旺達、中創新航、億緯鋰能等為代表的鋰電池企業擴產提速,相繼公布了多個新投建項目,整體投建資金高達2091.03億元,建設年產能達579GWh。
電池產能競賽,設備率先受益。從2022年一季度鋰電設備企業新公布訂單來看,14家公司共公布17個訂單,其中明確金額的11個訂單共計54.68億元。
從營收占比情況來看,受益于蜂巢能源和億緯鋰能持續派單,華自科技新獲4.03億元采購合同,占公司2020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的34.69%;杭可科技中標4.97億元鋰電設備,超過公司2020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的30%;賽摩智能中標累計2.70億元,占公司2020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的49.54%;2022年內中鼎集成累計簽訂合同金額6.85億元;海目星中標金額約4.33億元。而上述國內動力電池持續下單國產鋰電設備的同時,海外企業也加入采購隊伍,利元亨在3月獲得北美某動力電池上市企業新能源智能整線訂單。
此外,贏合科技、福能東方在2022年一季度還首次公布了其累計獲得鋰電設備訂單信息:贏合科技連續十二個月內與比亞迪子公司或孫公司簽訂多份鋰電設備銷售合同,合同金額(含稅)累計達12.21億元,超過公司2020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的50%;超業精密近十二個月、2021年9月至今先后獲得寧德時代及其子公司、中創新航及其子公司鋰電設備訂單合計金額7.88億元,超過公司2020年營業收入的100%。
近日,根據研究機構EVTank、伊維經濟研究院聯合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共同發布的《中國鋰離子電池設備行業發展白皮書(2022年)》,2021年,全球鋰離子電池設備市場規模為952.0億元,其中中國鋰離子電池設備市場規模占比66.6%,達到634.3億元。EVTank在白皮書中預計,隨著全球電池企業規劃的新增加產能逐步釋放,考慮到單位GWh電池設備投資額的逐步降低以及老舊設備的更新改造等需求,到2026年全球鋰離子電池設備市場規模將達到2104.6億元,且鋰電設備的自動化率將進一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一季度,多家鋰電設備企業均表示公司目前訂單充足。2月16日,科瑞技術在互動平臺介紹,公司經營情況良好,訂單飽滿,目前鋰電設備在手訂單超過18億元。大族激光副總裁黃祥虎告訴電池網,今年大族激光動力電池新訂單預計比去年增加超過50%,深圳、宜賓、常州、荊門等新能源設備生產基地都在滿負荷排產中。
結語:隨著雙碳目標的逐步推進,EVTank分析,汽車動力電池(EV LIB)和儲能電池(ESS LIB)的需求量將持續以較高速度增長,而2030年之前,其他電池體系仍難以大規模產業化發展,鋰離子電池仍將是主流技術路線。EVTank預測2030年之前全球鋰離子電池出貨量的復合增長率將達到25.6%,到2030年總體出貨量或將接近5TWh。
鋰離子電池前景持續向好,動力企業相關產能規劃不斷提升,截至今年2月底,我國動力電池TOP10企業規劃產能已超3TWh,受益于相關產能的持續落地,我國鋰電產業訂單火爆情況有望持續保持。
以鋰電設備領域為例,《中國鋰離子電池設備行業發展白皮書(2022年)》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市場鋰電設備的國產化率已經達到90%,國內部分廠商已可以提供鋰電全生產線的主要設備,并提供一體化的設計和解決方案,且部分設備已達國際先進水平。EVTank預計隨著國產設備的性能和穩定性的逐步提升,在價格和服務優勢的帶動下,在完成國產化替代后,下一步將大規模為海外動力電池工廠提供鋰電設備。